三大薑常識,給你健康「薑薑」好

有沒有曾經覺得每天都昏昏欲睡,又食慾不振呢?
或是一變天馬上手腳冰冷,每次照鏡子都覺得身體腫腫的?
你以為吃薑是年長者的專利?不,年輕人也應該要懂「薑」
用「薑」來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,讓你身體健康的「薑薑」好

大家都知道「薑」是在中國菜餚中很常出現的調味香料
尤其是腥味較重的魚類、肉類,抓一把薑絲加入湯中、或是切片放入鍋中快炒,馬上去腥解膩
一般常講到「薑」好像會覺得是媽媽輩或是年紀稍大的人才會吃的東西
但是自從小編認識了薑的好處,就開始迷上這個可愛的小東西୧☉□☉୨

為了讓更多人理解「薑」的可愛之處
所以小編整理了關於「薑」的三個小知識
讓這個既美味,功能又多的食材可以被大家認識

薑

一、薑的好,中西醫都買單

在很古早古早的中國古老時期,傳說神農氏採藥草時肚痛快昏倒
剛好旁邊有一種植物,他就採了一把往嘴裡吃,不久之後就恢復元氣
因為神農姓「姜」,於是就把這個植物取名為「生薑」→讓「姜」起死回「生」的意思

而薑本身性溫、味辛,入肺、胃、脾經,可以溫中止嘔、祛寒痰,還有發汗散寒的效果。
中醫有一句話叫做「男子不可百日無姜」,也是正是說明薑對人體的重要性

在西醫的觀點中,薑本身的抗氧化能力很強
所有根莖類食物裡面,薑的抗氧化效果名列前茅,甚至高於地瓜與馬鈴薯數十倍以上

另外在美國臨床研究中發現,薑的抗發炎效果特好
尤其對於關節疼痛,以及緩解運動後肌肉痠痛上面 (刊載於The Journal of Pain中)
所以如果你的關節有受過傷,或是本身是運動員訓練後感到痠痛

一句話小節,吃薑可以幫助身體驅寒,更能緩解身體發炎與痠痛

二、除濕消腫,增加代謝

前面有講到薑能夠驅寒的部分,現在小編在詳細的為大家更清楚介紹一下
想像一下,你是否曾經有照著鏡子覺得身上的肉看起來腫腫的經驗?

通常若非是你體質發福,否則這種情況常被認定是「水腫」
尤其是對於喜歡喝冷飲或常吃寒性食物的人來說,更是容易有水腫現象
吃薑可以讓身體發熱,藉由流汗幫助身體把多餘的水分排出來
進而達到消水腫、減少虛胖的效果

還有,之前小編有提過對想瘦的人「基礎代謝率」是很重要的
身體體溫每上升1度,基礎代謝率就會提高 12 ~ 13 %
也就是說,偶而吃些薑片、薑茶提高體溫的狀況下,代謝會更好

再來,台灣平均濕度約在70-80%,尤其到了梅雨季、冬天下雨更是不得了
(小編每次回家開除濕機,都是從70%起跳,下雨還跳到 80 ~ 90%)
根據醫學研究,人體最適合的溼度約是在45 ~ 65%
長期處於高濕度的情況容易誘發皮膚炎、關節問題
如果沒辦法24小時環境除濕,至少含個薑片幫自己身體除濕吧

三、好薑飲食,破除迷思

講完薑的好處,是不是有一點點心動想要吃薑了呢?
這邊幫大家整理怎麼吃薑更好的方法,順帶破除坊間的迷思

首先,先分享兩個小編自己平常吃薑的方法 (´ε` )♡

1.蛤蠣薑湯

說到蛤蠣就是小編的最愛,水滾之後把蛤蠣丟進去,加點薑絲、蔥(九層塔也行)
喜歡調味的可以加少許鹽巴、米酒,提升湯頭風味
大概20分鐘,一碗超美味薑絲蛤蠣湯馬上就出爐啦!湯頭鮮甜又去寒!
(如果有預算可以買冬瓜、絲瓜,也好好吃)

2.薑茶

如果嫌自己買薑太麻煩,那麼直接喝薑茶也許是個更方便的選擇
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的薑茶,大家可以依照自己對於辛辣味的喜好選擇
小編自己很怕辣,所以最喜歡黑糖+薑汁的組合

[謙善草本] 那個來不舒服 - 有機黑糖暖薑茶

實際上薑還有很多種吃法,等待大家去發掘
例如買嫩薑直接切片吃,或是簡單炒一下肉片
或是也可以買一塊老薑,切片後每天早上用嘴巴含著、泡水喝都是很棒的吃法


有一句話俗語說:「早上吃薑,勝過吃參湯;晚上吃薑,等於吃砒霜」
有些老一輩會建議晚上不要吃薑的原因是擔心會讓身體過於亢奮
但是其實如果只是少量的在菜餚當中,是不至於會有任何問題

最後,常有的迷思是,既然薑這麼好,每個人都應該多吃?
其實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,吃薑對於身體的反應是不同的

如果是燥熱體質(常常會嘴破、喉嚨乾燥、長痘痘等)
建議吃嫩薑,降低不必要的刺激,才不會補過頭
如果是虛寒體質(常常手腳冰冷、容易感冒腹瀉、劇烈經痛)
建議吃老薑,排濕去寒的效果比較好

 

好啦!打了這麼多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了解「薑」對於人體的好處呢?
不管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,都應該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
希望每個人都能因為吃薑,讓身體健康的「薑薑」好 (ᗒᗨᗕ)

參考更多薑茶請點我

 

 

責任編輯|李任翔